在團餐供應中,團餐冷鏈配送與團餐熱鏈配送是兩個不同又有一定關聯的概念,那么他們之間有何區別呢?下面西安團餐配送公司將對這兩個概念的特點進行簡要分析。
熱鏈配送,主要指飯菜在中央廚房統一加工分裝,然后通過保溫箱或者保溫車配送到目的地,食用時無需再次加熱。它的不足之處是不能恒溫保存,配送過程中,受溫度影響很大,溫度低了影響飯菜口感,溫度高了不能保證質量,此外,溫度的變化還會讓各種細菌滋生,這也是很多熱鏈運輸問題頻發的原因之一。熱鏈運輸中的飯菜,即便能恒溫保存,一旦超過4個小時,細菌還是會超標,這就限制了配送距離,風險性高,適合短距離配餐。
目前,絕大部分團餐供餐企業仍采用熱鏈配送,業內人士做過粗略計算,市場上90%企業采用的都是熱鏈模式配送,究其原因有以下三點。①中國傳統飲食一直以熱食為主。大部分人對熱食有著根深蒂固的觀念,認為熱鏈配送更新鮮、更安全。②當前我國的冷鏈配送還處于起步階段,種種冷殺菌技術尚未普遍使用。并且冷鏈配送模式需要花費一定的時間、精力和財力,對企業的規模、投資金額要求比較嚴苛,這讓不少中小型餐飲公司望而卻步。③熱鏈配送省去了加熱環節。餐品送達用餐者手中后,即拿即食,方便快捷,為學生、老師省出了不少時間,幫學校減輕了學生集中就餐的壓力。
冷鏈配送,中央廚房工業化加工、現代化物流配送、現場二次加工,安全、健康、保質、保鮮的新型餐飲服務模式,發達國家及我國發達地區多采用此模式。中央廚房工業化加工,現代物流全程保鮮配送,保證了產品的安全性,同時國家對工業化廚房的認證及審批,也起到了監督作用。從2014年到2018年,冷鏈物流需求總量由9190萬噸增長至18870萬噸,年均增長率達到19.7%。2019年,我國冷鏈物流市場規模約3391億元人民幣,同比增長17.5%,預計2020年中國冷鏈物流行業市場規模將達5000億元人民幣。冷鏈市場的前景很大,但同時,冷鏈市場又面臨著基礎設施不夠、成本居高不下、地區發展不平衡等幾大矛盾。農業機械化、集約化水平低,無法讓食品從源頭開始進入冷鏈。在冷鏈市場中,規模zui大的還是初級生鮮農產品,如果將初級生鮮農產品從地里、樹上直接進入冷庫,從源頭上就進入冷鏈,作為商家,在損耗上能降低成本,目前我國的生鮮耗損率普遍在15%-20%左右,歐美則是5%,日本能達到2%。而作為消費者,則在新鮮度上更有保證。目前,我國還沒有辦法從農產品種植上實現規模效應,小農經濟仍是主流。從第三次農業普查數據即可反映出來,目前我國具有較大農業經營規模的農業經營戶僅有398萬,占所有農業經營戶的2%。對比美國,其農業產值的10%來自400個大農場貢獻,40%由中等規模的3.5萬個農場貢獻,其余由200萬個小農場貢獻。
所以,冷鏈技術和熱鏈技術的概念是不同的,以上我們也分析了兩者的不同,希望大家能對這兩者有一個較為清晰的概念。